最近看到一些小小孩的成長與變化,真的非常地感動。
回想他們在幼小時進來班上,只願意躲在角落觀察,什麼都不要;
或是他們只挑他們想參與的部份,其他的就在旁邊看;
或是他們原本完全黏在媽媽身上,但慢慢能夠獨立參與課程;
或是可能從來沒接觸過團體或是課程,所以非常地興奮,急著想和老師或同學互動卻不知道方法,或是對於教室、道具、樂器充滿好奇而跑來跑去;
但是隨著一期一期的課程,
隨著他們長大,隨著他們對於老師上課的語言、模式及內容和同學的熟悉與默契,
他們開始學會參與、開始學會嘗試、開始學會互動、開始學會團體中的等待與輪流、開始學會模仿或表達、開始學會靜態時間與動態時間...
當看到這樣的變化時,內心由衷地感謝家長們,很謝謝家長們對老師的信任,
願意給孩子、也給老師時間。
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有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課程可以選擇。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常會遇到在尋找課程而帶著孩子來試上體驗的家長,
但是從一堂課來決定孩子是否適合、孩子是否有興趣,有時候真的不太客觀。
因為有可能是孩子今天的情緒、肚子餓、精神狀況、想睡覺,
或是孩子的個性、是否接觸過,是否提前到教室還是遲到...
在前一天孩子是否知道今天要來做什麼,
在參與時,家長是否專心地陪伴與參與,
也有可能家長對於課程的認知、老師教學理念的瞭解、或是對課程的期待,
這些都會影響到孩子的參與度。
有些孩子,需要多給他一些時間,這時需要家長願意等待,以及和老師取得共識。
當然過程中也會遇到會只是想來看看的體驗部隊,這部份就不予置評了。
剛好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表淺的體驗只能興奮情緒,無益振奮學習」,
作者提到許多觀念真的可以給家長參考:
多元本是希望孩子受教育的心胸如置身於一座優美的森林中,但我們的「多」卻似乎造成了孩子見樹不見林的短視。
當孩子面對學習,只是成為「看客」,很容易就不耐煩。
不斷提供表面的新經驗來滿足學習,只是使一個孩子處於「情緒的興奮」,但並不等於提起「學習的振奮」。
體驗的活動,並不計較他們的成果,只希望孩子們身處在這份經驗裡時很高興。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他需要建立規律、態度、人際、互動、責任、嘗試及面對挑戰與挫折,
正如最近跟一個家長聊到,孩子對音樂有興趣,但聆聽與專注是需要「培養」的,
在培養的過程,也讓音樂的興趣與能力一起紮根。
文章的作者也提到:
深入參與,藉此養成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扎實的能力。
當父母對於孩子不想認真參與,不該駝鳥地用「他應該是沒有興趣」來解讀,久而久之,便有不少孩子及至長大成人還用「沒找到興趣」當不肯獨立負責的擋箭牌。
父母一定不要錯用「興趣」兩個字,平白耽誤了孩子本可建立的專注。
因此回歸到「教育」的層面,
回歸到「音樂教育」的層面,
要提供給孩子的,並非只是興奮情緒,而是需要考慮到振奮學習,甚至注入到孩子的血液中成為永恆的能力與滋養。
延伸閱讀:
本篇文章,若作非商業用,歡迎以「分享」、「讚」或註明本網站網址(http://musicemily.pixnet.net/blog)的方式轉載。
未經書面同意,禁止任意使用本文章之影音圖片。
也歡迎您留言分享您的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