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  

以前海豚老師的學生要上國三或高三時,

通常心裡會有個底,

就是他們可能會因為學校課業重、考試多而暫停上課了。

然而這幾年發現有趣的現象,

就是這些「考生」反而變得很愛上課,

因為鋼琴課成為了他們的「抒壓」。

 

這學期開學前一週接到一個媽媽的訊息,

說孩子上國三了,不知道未來有沒有空練琴,

一開學就要模擬考,所以要請假。

結果開學前一天媽媽傳訊息說:

「我有沒有聽錯!XXX現在竟然在練琴!!!」

「老師!我怎麼覺得他現在常自己跑去彈琴,他最近常把一些他喜歡的曲子拿出來彈。」

 

孩子學琴(樂器),到底要學多久?

我的建議是,至少學到一個階段,

讓音樂能成為他的生活、

能成為他可以隨時展現的專長,

即使不用老師指導,也能去涉獵喜歡的曲子來彈的能力階段。

 

在教會,常聽牧師講:「要做到底!」

「做到底」的精神和毅力,真的要從小培養。

最近聽到牧師講了一個比喻:

因為聽說山中有「山蔘」而過去尋找。

在一年當中把整座山翻遍、挖出「各種藥草」,

最後挖出了「山蔘」,

在過程中也得到了「其他藥草」。

如果在第一天、在幾天後或過了幾週就找到「山蔘」了,

這樣就不會想挖「其他藥草」了。

 

學音樂(樂器)是條漫長的路,

如何不中斷地走下去,

如何能像是倒吃甘蔗,

如何讓孩子發現藏在甕裏的好酒,

這個過程,是家長和孩子需要和老師不斷努力和研究的課題!

 

在這漫長的學習之路,

會發現孩子學習到的,不只是一項「技能」,

而是「人格的養成」及「精神力的鍛鍊」,

正如在學到可以彈出動人音樂(得到山蔘)前,

在過程中也得到很多其他的鍛鍊和養成(其他藥草)。

 

所以當孩子因為某個理由說不想學、不想上課時,

很希望家長可以好好去探討問題或原因出在哪裡,

或是和老師一起討論,

因為那個不想學的理由背後,

或許有著什麼樣的因素,

解決它後,孩子就提昇了!

 

所以,除了看孩子在樂器這方面學得「好不好」之外,

學得「長久」,他才有機會成為能力、

才有可能享受到學習樂器後的回甘,

甚至讓音樂成為他一輩子的莫逆之交。

 

海豚老師根據這幾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從家長身上學習到的教養方式,

整理出幾個學習鋼琴(樂器)在人格養成上的好處:

 

1. 耐力

重複到精熟的過程,真的需要耐力!

為了達成這過程,需要練習克服障礙及超越,不輕易放棄。

2. 規律

訂出固定練習,不因為任何原因而更動的「習慣」。

小孩的心情多變,熱忱也會有所起伏,然而建立「習慣」才能走得長久。

3. 持續

排定的上課時間或練習時間,週而復始,持續地進行。

這樣的持續會遇到「倦怠期」,如何在過程中找出「趣味」或「新鮮感」,而非一成不變,這需要家長或老師帶著孩子去研究。

4. 專注

坐在鋼琴前,如何排除會讓自己分心的事物、環境,讓自己在練琴的那段時間專注,

這對孩子來說是種無形的訓練。(當然父母請勿在孩子練琴時,在旁邊看電視、走動、做會讓他們分心的事情)

5. 挑戰

對於困難的章節、段落或是技巧,能夠不輕易放棄,而去得勝它。

6. 時間管理

常聽到孩子說:「沒時間練琴。」

或是因為考試,所以要請假;因為太忙,所以沒練習要請假

與其說是沒時間,應該是說沒有「時間管理」。

海豚老師教了這幾年的鋼琴發現,

在學校成績很好的學生,很少聽他們因為考試而鋼琴課要請假。

曾聽其中一個家長說:

因為是該做的事,不希望讓孩子以唸書或考試的理由而把該做的事情取消,

會提醒他們因為還要練琴,所以要提早準備。

而這些孩子雖然不是走音樂的路線,但是他們的學業表現因為懂得時間管理而優異。

7. 態度

做一件事的態度、學習事物的態度是什麼?

樂器、樂譜、上課用的聯絡簿,是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維持呢?

樂器的擦拭、維護與整理是孩子在做還是父母在做?

樂譜上的重點與記號,是老師在注意、家長在注意還是孩子在注意呢?

聯絡簿上紀錄的東西,誰在看呢?

而家長看待學習的態度,左右孩子學習的態度。

8. 想像力

這首樂曲作品在訴說什麼?

在表達什麼樣的情感與心情?

如何詮釋它?

還是只是把曲子練完就算交差?

孩子從音樂當中,學到的只是技術,還是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意境?

9. 責任感

海豚老師從一些學生身上看到很成功的教育,

就是家長建立孩子,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過程中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也引導(協助)他們練習和老師溝通和表達。

10. 情感

讓音樂成為抒發孩子內在情感與情緒的管道。

曾經有個研究發現,音樂能降低孩子的焦慮

James Hudziak博士及他的團隊進行一項研究,

他們分析了2326歲到18歲孩子的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掃描(MRI)數據。

結果發現:

隨著年紀,大腦皮質厚度會增加,

而大腦皮質特定區域的厚薄變化與外在行為和情緒問題有密切的關聯。

而音樂演奏能影響一些區域的皮質厚度。

Hudziak認為,

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來說,音樂的幫助比藥物更大,一把小提琴比一瓶藥丸好。

 

 

相信學習音樂對於人格甚至身心健康的幫助不只上述這十點。

然而透過上述可發現,這些人格的養成,

不只在音樂的學習受用,

在學習一切事物上,是終生受用。

 

 

本篇文章,若作非商業用,歡迎以「分享」、「讚」或註明本網站網址出處(http://musicemily.pixnet.net/blog)的方式轉載。

未經書面同意,禁止任意使用本文章之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音樂海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