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創造  

常常會問家長為什麼來上音樂課的原因,

他們會說:

因為我的孩子一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

我的孩子在家很愛唱歌、

我的孩子很喜歡敲敲打打......

我發現我的孩子很有節奏感、

我發現我的孩子耳朵(音感)很好……

 

哇!家長們對孩子的這些觀察是很棒的!

因為幼兒是從生活中做出對音樂的反應,

透過手舞足蹈、透過歌唱、透過喜愛音樂、透過身體節奏、透過感官

來做出對聲音的回應。

 

身為兒童音樂教育工作者,

就是從兒童這些與生俱來的天性出發,

結合音樂教育及幼兒教育的理論來設計課程與活動。

 

海豚老師很慶幸,

在懵懵懂懂中,具備了音樂教育及幼兒教育的背景,

接觸了信仰,學習到人是具有靈魂體,在這一生中需要在身心靈造就的全人觀念後,

接觸了奧福的音樂教育理念與思想而一股腦地投入了兒童奧福音樂教學,

神的引導,又讓我結合舞蹈教育中拉邦(Rudolf von Laban, 1879-1958)動作教育的基礎,

因此能再次將音樂教育與全人教育統整與結合。

 

奧福(Carl Orff, 1895-1982),

並不是一套教材、也不是某家公司或是某個音樂教學系統,

他是一位指揮家、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

許多家長可能對於他的教學法並不陌生,

但是今天海豚老師要從奧福主張的原本性音樂來談談兒童的音樂啟蒙。

 

原本性音樂(Elementar Musik)

 

奧福談到什麼是「原本」,

其拉丁文是"elementarius"

意即「原始素材的、原始起點的」。

音樂的原貌,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

人們不是做為聽眾,而是最為演奏者參與其間。

在奧福看來,

這樣的音樂簡單易行,沒有人為的附加物,沒有繁複的結構,

貼近生活、自然及兒童的天性。

 

而原本性音樂的教育,

是存在於「教育行為」過程之中,

不是表演、不是舞台藝術,

而是人的生活的組成部分,

也就是音樂教學者將生活納入課程的素材,

兒童在參與課程中「做」音樂

 

奧福提出,針對兒童,

就必須要把語言、詩、詞和歌唱作為音樂教學的出發點,

將動作、歌唱和演奏統整,

這使得奧福音樂教學經常和兒童音樂教育連結在一起。

然而並不表示奧福教學等於幼教,

奧福教學者在一開始以簡單的固定音型(Ostinato)作為基礎和動力,

依照不同的年齡、程度與對象,

自由地、節奏性地發展即興創作。

 

海豚老師曾親身參與精彩的奧福教學演出,

演奏者從一個簡單的元素出發,慢慢層層堆疊與延伸,彼此之間相互適應與呼應,

從原本的結構發展出新的結構,

就像是萬花筒裡的圖案那樣形成而又瓦解,不斷組合成多樣的色彩和圖形,

在一起參與演奏的過程真的非常暢快!

而學習者將這樣的合奏與基本能力,

也能延伸到其他不同樂器的合奏。

因此隨著帶領的奧福教學者的經驗和能力,

會有不同的延伸和結果。

 

奧福的音樂教育,

音樂出於動作,動作出於音樂

out of movement, music;out of music, movement,

所以在奧福音樂教學中,

「身體動作」的活動是不可少的,

且從教學實施的一開始,就把動作、音樂和語言的結合包含進來。

但並不是跟著音樂動一動、唱唱跳跳就是奧福音樂教學,

教學者本身對於音樂元素與動作語彙的認識和結合要有一定的基礎與認識。

 

這也就是為什麼海豚老師念了音樂教育後,又去念了舞蹈教育。

除了很感謝我的父母,從小就讓我學音樂之餘,還去學了跳舞的先見之明外,

海豚老師在教兒童的過程中發現,

我們成人的身體肢體動作其實已經有某種程度的僵化,

然而兒童一聽到音樂,

他們的身體動作的創造力以及潛力是可以無限地激發及延伸,

且幼兒天生的動作創造力,

是打破僵化及傳統的舞蹈動作模式,

如果教學者單憑「動一動」的基礎來引導他們,

真的會很可惜。

 

奧福非常重視結合整體性的教學手段,

要能達到聽覺訓練在內的各種音樂能力建立的學習目的。

因此並不是將語言、音樂或動作的活動拼湊,

讓兒童唱唱跳跳玩遊戲就叫做奧福音樂教學,

(這也是海豚老師感嘆坊間時常聽到的形容與印象)

而是教學者本身要非常地清楚每個活動如何環環相扣,

每個教學過程是如何對應音樂元素,

根據不同特質、年齡及能力的教學對象如何延伸的教學能力。

 

接受這樣課程的孩子,

他們能夠打開生活中「音樂」的耳朵與眼睛,

從繪畫中、從文學中、從說話中、從動作中或從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感受到其中的音樂元素及想像。

 

因為音樂原本就存在於萬物之中,

經過作曲家的靈感、組織及再創造,而有了許多不朽的作品。

所以對於兒童的音樂啟蒙教育,

並非是直接讓他們學會音符、樂理、作品或是敲奏樂器,

而是幫助他們去發現、感受與探索原本就存在於生活中的音樂,

讓孩子在不同的特質上創造出不同的音樂。

 

從音樂的原本性出發,然後再創造,這是奧福對於音樂教育的中心思想。

 

奧福說過:

心中的喜悅,是兒童生長最重要的因素,而唱歌、跳舞、奏樂,是啟發孩子智慧的一種泉源。

這就是海豚老師喜歡將繪本故事與音樂課程結合的原因,

因為讓幼兒進入故事情境與角色中,

感受當中的情感與情緒出發來體驗音樂、玩音樂及演奏音樂。

 

奧福對於其音樂教學理念有一段比喻,

原本性音樂就像包含腐殖質的沃土,

音樂教育者就是將各種有機的素材豐富這沃土的腐植質,

然後每個孩子就像種子,

在這沃土的養分中,

隨著不同的特質長出不同的音樂表現樣貌、開出不同色彩的花朵、結出不同的果實。

 

「再創造」的音樂

 

奧福認為, 兒童音樂教學活動不能只局限於音樂範圍內。

所以奧福教學者需要有綜合性的藝術觀,

在教兒童演唱、演奏的同時,

結合自由朗誦、即興舞蹈、歌唱和奏樂來進行藝術活動,

並鼓勵兒童在活動中進行創作、表演、欣賞與交流,

如此能為兒童創造獲得全面、豐富、綜合美感體驗的機會。

兒童在這豐富的「腐植質」沃土中,

就能在他們各自身上的音樂特質中去發展及再創造。

 

「再創造」的概念,

海豚老師在教會中聽到牧師的教導:

人類用 神第一次創造的「水」,把它淨化來喝,做各種食物來吃,也用來洗澡。

人類用 神第一次創造的「樹木」和「植物」來做衣服,之後穿得很體面並使用著。

人類挖出 神第一次創造的「地裡的礦物」,按照需求來重新製造,之後使用並享受。

人類從地裡取出 神第一次創造的「鐵」,使其熔化在熔爐裡,之後製作車子、蓋房子並且蓋建築物來使用。

人類挖出 神第一次創造的「金銀寶石」,把它加工之後使用並享受。

人類把 神第一次創造的「環境」也全都再創造之後,建造為理想世界,鋪路且建造公園,之後愛惜並使用。

 

我們身上擁有與生俱來的天份和特質,這是第一次創造;

經過後天的栽培、學習和造就,這是第二次創造。

對於孩子的音樂教育啟蒙,

引導他們去發現、經驗、感知原本性的音樂後,

順著他們的特質進行第二次創造,

能夠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就像是充分地了解水的特質與特性,就能夠多元地使用水;

充分地了解植物的構造、特質與特性,就能夠萃取其成份來製作不同的產品;

充分了解礦物的原理、硬度與構造等,就能按照需求重新加工與製造;

知道各種食材原本的味道與特性時,進而能研究如何調配與料理……

我相信厲害的廚師,

不是靠調味料與加工,

而是他能精巧地將不同的食材做絕妙的組合和搭配,來做出獨特的料理。

 

所以對於兒童的音樂啟蒙,

不是急於灌輸他加工後的音樂知識和概念,

而是讓他們能夠充分地經驗原本性的音樂,

在「人」的基礎上,

他們能在第二次創造時,

發展出屬於他們特質的音樂能力。

 

本篇文章,若作非商業用,歡迎以「分享」、「讚」或註明本網站網址(http://musicemily.pixnet.net/blog)的方式轉載。

未經書面同意,禁止任意使用本文章之圖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音樂海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